在氣管內,這些細胞主要用於協助排除可能會對肺部造成傷害的微小粒子,而早期研究也顯示,氣管內細胞具有成為「類器官」(organoid)的潛力,具有一定的研究潛力。
它已經發射了一週多,但目前還沒有任何獨立證據證實它正在向金正恩傳送圖像。泰爾蒂茨基說,這些報導出現在北韓的主要報紙《勞動新聞》(Rodong Sinmum)上,表明它們同時面向國內外受眾。
分析人士表示,北韓衛星的分辨率範圍有限,每個像素只有三米至五米。英國謝菲爾德大學(University of Sheffield)韓國研究講師薩拉・宋(音譯。「因此,這顆衛星具有戰略意義。北韓當局稱該衛星已啟動並運行,而西方對此表示懷疑。」 本文經《BBC News 中文》授權轉載,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北韓稱成功將首枚軍事偵察衛星送上軌道、將再射多枚,美航艦抵韓國釜山港嚇阻威脅 不滿韓國中止2018年軍事協議,北韓嗆嚴重挑釁、全面升級兩韓邊界武力 邪惡軸心上演一齣齣「魔幻現實」,全世界離第三次世界大戰或已不遠了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
「所以,讓我們就此打住吧。不過,雖然其範圍乍一看可能相當可觀,但它可能沒有你看到的那麼簡單。而事實卻是,地理和環境的影響,可能比個人的影響要大得多。
但是不妨想一想,歷史上的每一個人,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並不是在打仗,而是在從事經濟建設和貿易。因為在軍事上,固然南方難以對擁有騎兵的北方構成威脅,但北方的騎兵越過這條線,進入水網密布的南方,優勢也不容易發揮出來。在這個過程中,它又是如何將古希臘、古埃及、小亞細亞、高盧、英格蘭等地的居民整合在一起,構成一個多民族國家。理解這一點,就能明白什麼叫作歷史的必然性。
由於記敘歷史的人,其復原方法、重點和價值觀不同,最後呈現出來關於國家和民族的歷史,也就完全不一樣。而且在人類整個歷史過程中,只有科技是唯一不斷進步的
這倒不完全是我想迎合潮流,更重要的是從這個維度看待歷史,更具有現實意義,能夠為大眾思考社會問題提供案例。第二個維度,是經濟、貿易和科技。同樣地,要了解清史,就需要知道漢、滿、蒙、回、藏各個民族,是如何對大清這個國家產生認同的,而不是簡單地理解成清軍入關取代明朝就完畢了。既然民族和國家是主體,那麼學習歷史,首先就要了解某個民族和國家是怎麼誕生的,國內各民族的人,是如何對一個國家和政權產生認同的。
不妨來看一看這八個維度和歷史的關係,理解一下洞察和分析複雜問題的方法。因為在軍事上,固然南方難以對擁有騎兵的北方構成威脅,但北方的騎兵越過這條線,進入水網密布的南方,優勢也不容易發揮出來。這也是我寫《浪潮之巔》一書的初衷之一,即個別企業家的作用,遠遠抵不上大趨勢的走向。文:吳軍 分析歷史事件的八個維度 洞察力首先來自探索問題的全面性和深度,但全面性並非面面俱到,因為不僅沒必要,而且沒有可操作性。
我注意到一個現象:中國北方民族,包括華北和東北地區、蒙古族和朝鮮族的人,臉部脂肪比較厚,特別是眼睛下方會有眼袋狀的脂肪。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南北對峙的朝代,大家常常以秦嶺和淮河為界。
但是在過去的歷史書中,這個事實被歷史學家們忽略了,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地理、氣候和生物學的了解有限。用這種思路分析當下的商業現象,就會發現,很多外在潮流的趨勢,要遠遠超過一些人的主觀影響和具體決定。
中國北方地區的人,很多是兩萬年前,從西伯利亞來的蒙古人的後裔,或者具有較多早期蒙古人外貌特徵者的後裔,那些地方的人,需要抵抗嚴寒的氣候,因此臉頰有厚脂肪,而眼睛下方的脂肪,則是為了防止雪地反射的陽光對眼睛的傷害。第四個維度就更貼近人了,是指人口的流動、遷徙和安頓。同樣地,八百公釐等降水量線則是中國水田和旱田的分界線,它和秦嶺—淮河一線是重合的。但是不妨想一想,歷史上的每一個人,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並不是在打仗,而是在從事經濟建設和貿易。歷史實際上是關於國家和民族的故事,而非幾個英雄人物的傳奇。在這個過程中,它又是如何將古希臘、古埃及、小亞細亞、高盧、英格蘭等地的居民整合在一起,構成一個多民族國家。
還包括常常為人所忽視的氣候條件,如四百公釐等降水量線(歷史學家黃仁宇所提出,指中國東北到西南的一條降水量線)這條森林植被與草原植被的分界線。即使是對影響力深遠的歷史事件,從八個角度考察也非常足夠。
為什麼這條線很重要?因為這條線以北,氣候就不適合農耕而適合遊牧了,它通常是中國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活動範圍的界線。這也是過去歷史書中缺失比較多的一點。
而嶺南人瘦臉圓眼的比較多,這其實就是民族融合的結果。這種變化也成就從經濟學等新的角度研究歷史的人。
理解這一點,就能明白什麼叫作歷史的必然性。在古代,人們對歷史、政治、軍事乃至宮廷鬥爭的興趣,遠比對經濟的關注多得多,這可能是出於對權力的崇拜。像是要了解古羅馬的歷史,就需要知道它是如何從拉丁人的部落開始,接著聯合薩賓人(Sabine)和伊特拉斯坎人(Etruscan)等三個部落,組成羅馬人公社,然後一步步在亞平寧半島建立起王政、共和國和帝國。這八個維度,是美國的大學裡學習歷史、研究歷史的標準路徑。
基於這些事實,即能得知從經濟、貿易和科技維度了解歷史的重要性。而事實卻是,地理和環境的影響,可能比個人的影響要大得多。
翻開《二十四史》,書中所談大多是關於個人的故事,大部分是直接講述。實際上,在中國歷史上,決定漢民族活動疆域最重要的因素,就是地理和環境,其中包括地形、地勢的限制,如東部的大海和西部的高原、戈壁。
第一個維度,是民族和國家認同。現在國內不少歷史類新書,也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待歷史,帶給讀者全新的認識,讓讀者很受啟發,如馬伯庸先生的《顯微鏡下的大明》。
而且在人類整個歷史過程中,只有科技是唯一不斷進步的。過去的歷史學家,只能把王朝的興衰,歸結到個別明君賢相、昏君奸臣身上。但是如今情況大不相同,對我們來說,關心社會的變化和發展,特別是經濟和科技這一塊,要比關注打仗或者宮廷政變更重要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並非所有的歷史事件,都會同時在這八個維度上產生影響。
由於記敘歷史的人,其復原方法、重點和價值觀不同,最後呈現出來關於國家和民族的歷史,也就完全不一樣。事實上,過去的歷史書不是寫給老百姓看的,而是寫給統治者參考的。
過去的歷史書,對經濟、貿易和科技講得比較少,而學歷史的人,對這些內容也常常沒興趣。第三個維度,是地理和環境。
今天的人寫歷史,通常會直接從民族和國家這個維度上動筆,這也是現今的歷史專著和過去的《二十四史》之區別。費正清(John King Fairbank)過去被認為是全世界研究中國歷史最有成就的人之一,主要就是因為他從上述角度重新分析中國歷史,得到很多與過去不同的結論。
本文由乐善好施网发布,不代表乐善好施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3ii4r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48956/8926.html